冬葵风水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经外奇穴名·肾水 4.1标准定位 4.2主治病症 4.3刺灸法 5肾阴·肾水 6病证名·肾水 6.1肾水的定义 6.2肾水的症状 6.3肾水的病因 6.4肾水的治疗 6.4.1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 6.4.2证候分析 6.4.3阴水·肾气衰微的方药治疗 6.4.4阴水·肾气衰微的针灸治疗 6.5关于十水 6.6关于水肿 7推拿穴位名·肾水 8代指肾脏·肾水 9参考资料附: 1治疗肾水的穴位 2治疗肾水的方剂 3治疗肾水的中成药 4肾水相关药物 5古籍中的肾水*肾水药品说明书 1拼音 shèn shuǐ 2英文参考 edema due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dney edem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肾水:1.经外奇穴名;2.肾阴;3.病证名;4.推拿穴位名;5.代指肾脏。 4经外奇穴名·肾水肾水为经外奇穴名[1]。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 4.1标准定位位于男性下腹部,*根中点直上2寸,再旁开2寸处[1]。左右计2穴[1]。 4.2主治病症主治小儿腹股沟疝[1]。 4.3刺灸法一般直刺0.3~0.5寸[1]。 5肾阴·肾水肾水指肾阴[2][1]。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2][3]。与肾阳相对而言[2][3]。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2][3]。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甚则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灼耗肾阴[2][3]。 6病证名·肾水肾水(edema due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4]、kidney edema[5])为病证名[2]。五脏水肿病之一[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列十水之一[6]。指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腹部胀大,脐肿腰痛,尿少,*潮湿,下肢冷,面反瘦等为常见症的水肿病[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为十水之一。 6.1肾水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肾水是指肾不能化气行水所致的水肿病[4]。《中医药学名词》(2010):肾水是指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腹部胀大,脐肿腰痛,尿少,*潮湿,下肢冷,面反瘦等为常见症的水肿病[5]。 6.2肾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6.3肾水的病因肾水多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2]。 6.4肾水的治疗 6.4.1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腹大胸满,卧则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7][8] 6.4.2证候分析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气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尿量减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则纳少、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7][8] 6.4.3阴水·肾气衰微的方药治疗 [8]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可用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9]。济生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合真武汤[备注]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或吞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以防喘脱之变。肾气衰微常与脾阳不振同时出现,证见脾肾两亏,水寒内盛。因此健脾与温肾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侧重。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当以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又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方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尚有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的复杂病情,证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皮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此乃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上扰所致。治当育阴潜阳,亦可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若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以解毒降浊。此外,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常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6.4.4阴水·肾气衰微的针灸治疗 [7]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选穴:以任脉穴、背俞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三焦俞、水分、脾俞、足三里。随证配穴:便溏者,加天枢、上巨虚。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灸。方义:肾俞温补肾阳,重灸关元助阳化气。三焦俞以调三焦气化功能,水分分利水邪。脾俞、足三里健脾以运化水湿。 6.5关于十水十水为古代对水肿病的分类[6]。历代说法不一: 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6.6关于水肿水肿(edema[5][4])为病名[10][11]。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10]。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11]。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5]。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8]。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8][7][11]。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8]。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8]。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8][7]。详见水肿条。 7推拿穴位名·肾水肾水为推拿穴位名[2]。见陈氏《小儿*经》,即肾经[2]。肾经又名肾、肾水[12]。①肾经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12]。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现一般以此为准[12]。②肾经位于腕部尺侧[12]。见《幼科推拿秘书》。③肾经之男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12]。见《小儿*经》。④肾经即后溪穴[12]。常用推法,能清脏腑之热,治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12]。 8代指肾脏·肾水肾水代指肾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9猪油有补虚润燥,解毒,利血脉,解热,润肺的作用。经常用于治疗脏腑枯涩,大便不利,皮肤皲裂等症。猪油的作用:1.肝劳虚寒,关格劳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大。猪油、姜汁各150mL,先将姜汁煮成15mL,服时加猪油60mL,分次服下。2.大、小便不通:取猪油如鸡蛋大,切碎,以酒50mL煮沸,再放进猪油煎一二沸,分两回服下。3.上气咳嗽:猪油120g,煮百沸,切碎,加酱醋食之。4.虚火咳嗽(久咳不愈,声哑失音);猪板油60g,溶化去渣,加蜂蜜60g至沸,盛于瓷器中,每天热水冲服1匙。5.支气管炎,哮喘:a、猪板油、冰糖各500g,蜂蜜1000g,杏仁120g研成细末,和诸味一起混合成膏,每天两回,每回1茶匙服之;b、黄花龙牙30g、猪板油60g,水煎,每天两回服。6.肺热暴哑:猪油500g炼过,加白蜜500g,再炼少顷,冷后随时挑食1匙。7.产后体虚:猪油、姜汁、白蜜各60mL,清酒50mL,煎后调和成膏,随意服用。服时用酒送服9g。8.胃气下泄,阴吹:猪油1500g,乱头发如鸡蛋大者3团,一匙煎,煎至头发消融,分两回服。9.胃疼(泛酸水,饥饱皆痛):猪板油60g、冰糖30g,每晨一回炖熟吃。10.手足皲裂:猪油加热酒冲冼之。11.漆疮:猪油涂之。12.野葛中毒:猪油500g,加温饮之。13.便秘:猪油、冬葵子各适量的,研细为末,作丸,每丸9g,每回1丸,每天两至三回。14.脱肛:猪油60g、蒲黄30g,炼油去渣,加入蒲黄末,用时涂于肛/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冬青树风水下一篇:冬枣树风水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