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十个著名门徒分别是: 摩诃迦叶 称号:头陀第一. 出身: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近郊的婆罗门家庭. 修行特点: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即佛教12种苦修的总称。他认为僧团中的生活过于优裕,不适宜修出世法门,于是常独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在坟墓或尸骨旁修禅打坐. 贡献: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在传承佛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犍连 称号:神通第一. 出身: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的婆罗门家庭. 修行特点:初与舍利弗同师“六师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释迦牟尼后,侍佛左边,刻苦修行,获得了非凡的神通本领. 贡献:积极辅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还曾以神通力量识破莲花色女的诱惑,得到佛陀的极大嘉许。此外,据《目连救母经》记载,目犍连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恶业堕入地狱,受大苦难,而求助佛陀,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以百味饮食置盂兰盆中,供养出家僧众,目犍连依此而作,终使其母得救,后世依此形成“盂兰盆会”节日. 富楼那 称号:说法第一. 出身:迦毗罗卫城的婆罗门家庭,国师婆罗门之子. 修行特点:辩才出众,善于讲解佛教义理,能将佛法的深奥义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众生,使众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贡献:以其出色的说法能力,弘化了众多众生,使更多人认识和信仰佛教,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须菩提 称号:解空第一. 出身: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的婆罗门家庭. 修行特点: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的真谛,每次化缘都选择去有钱人家里,以这种方式来考验和锻炼自己对“空”的领悟和实践. 贡献:通过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帮助众生领悟佛法的精髓,引导众生摆脱对事物的执着,走向解脱之路. 舍利弗 称号:智慧第一. 出身: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 修行特点: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未出家时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罗门教学者,与目犍连志同道合,一起在乡里传道授业,后皈依佛教,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极为深刻. 贡献:跟随佛陀达40余年,辅助佛陀弘法度生,对佛陀教法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智慧也为其他佛弟子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努力修行,追求智慧的增长. 罗睺罗 称号:密行第一. 出身:是释迦牟尼佛在俗时夫人耶输陀罗所生,为佛陀的独子. 修行特点:15岁出家,最初十分顽皮,喜欢打妄语,经过佛陀严格调教后,善根萌发,痛悔前非,从此严持净戒,依教修道,对佛教戒律中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严格守持,从不放逸违犯. 贡献:作为佛陀的儿子,其修行转变为众生树立了榜样,证明了即使是曾经有过过错的人,只要能够真心忏悔,依教奉行,同样可以获得解脱和成就,也为佛教僧团中的沙弥树立了修行的典范. 阿难陀 称号:多闻第一. 出身:释迦牟尼的堂弟. 修行特点:记忆力超群,25岁起侍从释迦牟尼25年,凡是佛陀所说教法都能铭记不忘. 贡献:曾劝请释迦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使佛教僧团中始有僧尼二众。在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文,现存佛教经典以“如是我闻”四字为卷首语,以表明经文内容确系阿难陀亲耳听佛所说,对佛陀言教的结集和后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优婆离 称号:持戒第一. 出身: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原是王舍城的一名理发师. 修行特点: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对戒律的理解和执行非常严格,同时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向佛陀请示开许,帮助佛陀完善戒律. 贡献: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次佛经结集中,负责阐述戒律,形成了律藏,为佛教戒律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尼律陀 称号:天眼第一. 出身:迦毗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堂弟. 修行特点: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乃立誓不眠,勤勉精进,最终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贡献:参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结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天眼通的能力有助于观察众生的因缘果报,更好地引导众生修行,同时也为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和依据. 迦旃延 称号:议论第一. 出身: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 修行特点: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常与外道论战,以其卓越的辩论才能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捍卫和弘扬佛教教义. 贡献:通过与外道的辩论,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佛教的优越性,吸引了众多人皈依佛教,同时也促进了佛教内部对教义的深入探讨和发展,为佛教在当时的印度社会中立足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