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古星象图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多样的特点,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西方古星象图及其相关介绍: - 法尔内塞天球(Farnese Atlas):
- 基本信息: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博物馆,创作于公元 70 年以前,是非常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星象图文物。
- 外观特点:由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扛在背上,所以也被称为 “阿特拉斯扛天”。天球上绘有古代的星座图案,不过一些天文考古专家认为最初天球上可能刻有恒星,但后来部分信息有所缺失或磨损,导致现在看到的版本没有完整的恒星标注。
- 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古代西方对于星空的理解和想象,是研究西方古代天文学和艺术的重要物证,为后来的星象图绘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 拜耳星图(Uranometria):
- 基本信息:由德国天文学家拜耳(Johann Bayer)于 1603 年出版。
- 外观特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收录南北天区的全天星图。星图中的恒星位置大多来自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编的星表,南天恒星主要来自荷兰航海家凯泽尔等人的观测报告。拜耳在星图中首次使用希腊字母 + 星座拉丁名的格式给恒星命名,这种命名法被称为拜耳命名法,并沿用至今。
- 历史意义:它在西方星象图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为天文学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恒星信息和星座图形,也为后来的星图绘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西方天文学的发展。
- 赫维留星图(Firmamentum Sobiescianum):
- 基本信息:由波兰天文学家赫维留(Johannes Hevelius)于 1690 年出版。
- 外观特点:该星图达到了裸眼观测的极限,是最后一部用裸眼观测绘制的星图。星图绘制精细,对星座的形态和恒星的位置都有较为准确的描绘,其中的星座图形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
- 历史意义:它是西方古代星象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代表了当时裸眼观测天文学的最高水平,为后来基于望远镜观测的星图提供了对比和参考,对于研究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 弗拉姆斯蒂德星图(Atlas Coelestis):
- 基本信息:是第一任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弗拉姆斯蒂德(John Flamsteed)花费半个世纪的观测成果绘制而成,第一部基于望远镜观测的星图。
- 外观特点:基于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星图中的恒星位置更加准确,对星座的划分也更加科学。与传统的古星象图相比,它的绘制风格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了一些神话元素的描绘。
- 历史意义: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西方天文学从裸眼观测向望远镜观测的转变,使得人们对星空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
- 波德星图(Uranographia):
- 基本信息:1801 年出版,是古典星图的巅峰之作。
- 外观特点:星图中的星座图形绘制精美,恒星的位置标注准确。与之前的星图相比,它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星座的形态和恒星的位置都是基于大量的观测数据绘制而成。
- 历史意义:它是西方古典星图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当时西方天文学的最高水平。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绘制星座图像的艺术追求,转向了更注重准确性,由点和线组成的科学化星图。
总的来说,西方古星象图的发展经历了从带有浓厚神话色彩和艺术风格的早期星图,到逐渐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现代星图的转变过程,这些星象图不仅是天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