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主要节日和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主要节日和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鄂温克族的主要节日和风俗习惯包括:

敖包会: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间择日举行,敖包,即草原上用石块或土块砌成的圆锥形祭坛,是鄂温克族信仰的象征物,相传,从前一个夏天的夜里,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乘坐骡子拉的轿车来到村里,哭哭啼啼闹个不休,招致暴风骤雨,使全村遭难,人们只好请来九位喇嘛念经,喇嘛凭借法力捉住了这个女子,并把她压在石头和土堆下,人们深恐其再兴妖作怪,每逢路过,便在上面添加石块,以四至六月前往添石块的人最多,后沿习下来,成为节日,节日当天,远近牧民汇聚附近的敖包前,先进行赛马,尔后由喇嘛诵经行祭,全体参加者都要往敖包上添加石块,祭后还要举行摔跤、歌舞等活动。

那达慕:那达慕原为祭祀集会,如同敖包会一样。“那达慕”系蒙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它是蒙古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同的节日,但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每年夏秋之际举行,节日期间,各地鄂温克族农牧民都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头包各色头巾,骑着马,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约定地点,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及祭祀活动,解放以后,那达慕的活动内容已有根本性的改变,健康的文体活动取代了过去的宗教祭祀,那达慕大会已演变为农牧产品的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大会,盛会期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销两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奥米那楞:奥米那楞是鄂温克语,意为四月会,鄂温克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举行,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则多在农历八月间举行,节前,主祭萨满由人陪同到各家走转,每到一家要按太阳运行方向绕毡房走三圈边唱边敲鼓,主人拿一碗牛奶往陪同人身上洒,家里其他人则往他们身上洒泼酸奶,直至他们进毡房绕火堂三圈站到西南角后停止,这时,主妇将一碗奶泼洒到毡房顶上,然后以烟敬客,节日当天,人们携带牛、羊、马肉以及布、砖茶、糖、油、哈达等礼物前往主祭萨满家里,主祭萨满家院内立一棵桦树,再于屋内立一棵柳树,两树间系一根麻绳,树枝与麻绳上挂满五色布条,仪式开始,主祭萨满与陪祭萨满共同跳神,并向神灵祈求氏族兴旺与庇佑,围观者围成十几个圆圈,歌舞唱和,之后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

春节:春节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各家要磕头敬拜神祖,然后给长辈和兄长磕头拜年,受拜者要赠以礼物,晚上,人们围着篝火跳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从左向右转动,步伐简单却生动活泼,表现狩猎生活的野猪舞更是活泼有趣,两个猎手身穿毛朝外的狍皮服,脸上涂擦白粉,身体略向前倾,双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同时嘴里发出“吼”、“吼”的声音,节日里人们喜食鹿、犴、野猪等兽肉,并常常歌舞达旦,此外还有祭火神、祭吉雅奇、米阔鲁节、瑟宾节等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

以上是鄂温克族的主要节日和风俗习惯介绍,这些习俗反映了鄂温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