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太阳、月亮、星星,但是对它们的形成和原理却知之甚少,在宇宙中,星际漫漫,每一颗星体的构成都有其背后的原理,今天我们要来揭秘一下白矮星是如何形成的。白矮星的形成过程 中低质量的恒星在生命期结束时,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当它们不再进行氢聚变反应后,会在核心进行氦聚变,将氦燃烧成碳和氧的三氦聚变过程,并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当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内部的核心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恒星的结构变得复杂起来: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合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 核反应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与此红巨星开始不稳定地脉动: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可以说,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当恒星的稳定性达到极限后,红巨星会进行爆发,把核心以外的物质都抛离恒星本体,物质向外扩散成为星云,残留下来的内核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白矮星,所以白矮星通常由碳和氧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燃烧碳却仍不足以燃烧氖的温度,这时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镁组成的新星,偶尔有些由氦组成的白矮星,不过这是由联星的质量损失造成的。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聚变反应,因此恒星不再有能量产生,这时它也不再由核聚变的热来抵抗重力崩溃,而是由极端高密度的物质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对于一颗没有自转的白矮星,电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撑的最大质量是1.4倍太阳质量,也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许多碳氧白矮星的质量都接近这个极限的质量,有时经由伴星的质量传递,白矮星可能经由碳引爆过程爆炸成为一颗ia超新星。 白矮星形成时的温度非常高,但是因为没有能量的来源,它会逐渐释放热量并逐渐变冷(温度降低),这意味着它的辐射会从最初的高色温随着时间逐渐减小并且转变成红色,经过漫长的时间,白矮星的温度将冷却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见,而成为冷的黑矮星,现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轻(大约137亿岁),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辐射出数千k的温度,还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 对白矮星的生动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