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现象:对日照的现象及起因

日照大致呈卵形,范围约20°×10°,长径几乎达到月球角直径的40倍左右,亮度极大的位置在反日点稍偏西几度的地方,接下来和星座知识一起来了解天文现象“:对日照”的现象及起因现象。

现象
对日照十分暗弱,直到1856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勃罗森写下第一条记录:“对日照最亮的部分恰与太阳的位置相反,所以对亮度最大位置的估计与反日点往往符合到1°以内。”最微弱的照明光亮都足以将对日照淹没,所以只有远离城市,在无月的晴夜,使眼睛充分适应黑暗环境后,才有希望看到对日照,最有利的观测时间是3月和9月;冬夏两季则很难观测到,因为这时它恰好与银河交迭在一起。

起因
关于对日照的起因至今尚无定论,有4种较为流行的理论:

1、黄道光假说认为,对日照看作黄道光的一部分,其亮度增大是因为该方向上粒子的散射函数有一极大值(后向散射),目前倾向于这种观点的人较多。

2、吉尔当-莫尔顿假说认为,离地球0.01天文单位处、在反日方向上的平动点周围有一个行星际尘埃集中区,它们对太阳光的散射形成对日照。

3、尘尾假说认为,在太阳风和辐射压力作用下,地球产生一个尘埃云尾,它指向偏离反日点的某一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的散射强度可以充分增大,从而产生对日照。

4、气尾假说认为地球有一“气尾”,对日照的形成与气尾中被激发原子和分子的发射有关。

保留了大致意思,并且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删除了原有,只。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