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介绍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传统节日,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历史名人 ...

 侗族介绍如下
  1. 人口数量:根据 2021 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字,中国境内侗族人口达 3495993 人。
  2. 地区分布
    • 中国境内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地。具体来说:
      •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如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族人口较多;此外,铜仁地区的一些县区,如万山区、碧江区、江口县、石阡县等也有侗族分布。
      • 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等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
      •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有侗族人民居住。
      •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部分侗族人口。
    • 境外的侗族主要分布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地。
  3. 传统节日
    • 侗年:侗语称 “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间),后来逐渐统一,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商议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2020 年新修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侗年,全州公民放假 1 天。节日期间,各家会杀猪宰羊、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
    • 花炮节:侗族的大型节日活动之一,各地举办的时间不同,主要活动有抢花炮、对歌、芦笙表演等,场面十分热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 吃新节:每年在稻谷新熟的时候举行,人们会采摘新谷祭祀祖先,庆祝丰收,同时也会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和聚餐。
    • 萨玛节:每年农历正月至二月择吉日过 “萨玛节”,也叫 “祭萨” 活动。“萨” 是侗族人民信奉的祖母神,这天由寨老领着全体男女老少,鸣锣吹笙前去 “萨坛” 进行祭祀、敬供,接着进行吹笙跳舞、斗牛取乐、多耶、唱琵琶踩歌堂等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 芦笙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从江县六洞地区洛香镇侗族人民的芦笙节。该节日是为纪念发明水车的侗族工匠 “闷公” 和庆贺丰收举办的,节日当天上午会举行祭祀仪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寨老的引领下,伴着铁炮、芦笙声到各寨的萨岁 “社堂” 饮茶。
  4. 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
    • 建筑方面
      •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和议事的会堂、平时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鼓楼外形似宝塔,高 20 余米,整个建筑结构以中间独柱为中心,周围 16 根外环檐柱为衬,无一钉一铆,横穿斜插,衔接紧密牢固。
      • 风雨桥:又称花桥,全部桥身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桥廊设置美人靠(坐栏),可供过往路人避风躲雨、乘凉休憩,结构极为合理。
    • 服饰文化:侗族服饰色彩鲜艳,女子多穿鸡毛裙,喜佩戴银花、项圈、手镯等银质饰品;男子下着长裤,裹绑腿,盛装时戴 “银帽”。
    • 饮食文化: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的食物。油茶是侗族的传统饮品之一,常用来款待客人。此外,侗族人民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 “稻鱼鸭共生” 为特点的有机农业文化遗产。
    • 艺术文化
      •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500 多年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列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侗戏:是侗族的民间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5. 历史名人
    • 吴勉:明朝初期侗族的农民起义领袖。洪武十一年(1378 年),吴勉在五开卫(今贵州黎平县)领导侗族人民起义,反抗明朝的统治,给明朝政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吴勉的英勇事迹在侗族人民中广为流传,成为侗族人民反抗压迫的精神象征。
    • 龙大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于贵州省锦屏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受到侗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