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由来和历史发展

 布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其由来和历史发展如下
  • 族称由来: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濮人” 是对古代云南西南部族系的统称。唐代时,“濮人” 被称为 “朴子蛮” 或 “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 等;元代时,被称为 “蒲满” 或 “蒲人” 等;清代时,被称为 “蒲满”“蒲人”“蒲蛮”“黑蒲”“躶濮” 等。之后,云南南部地区的一些蒲人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 民族形成:布朗族主要是由古代濮人、蒲人等族群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 人口分布:根据 2021 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境内布朗族的人口数为 127,345 人。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及中国西南部沿边地区,其中,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中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 65%。此外,布朗族还散居于双江、保山、施甸、昌宁、云县、镇康、永德、耿马、澜沧、墨江、景洪等地。
  • 历史沿革
    • 汉晋时期:布朗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哀牢人,也称濮族。东汉时,哀牢人在今云南省保山市、永平县和施甸县等地区建立了哀牢王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汉朝在哀牢地区设置了永昌郡。在永昌郡太守郑纯任职期间,他与哀牢人保持和睦关系。然而,在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 76 年),哀牢王类牢与郑纯发生争端,类牢杀守令并反叛,攻占了嶲唐。章帝(肃宗)于是征召越嶲、益州、永昌等地的夷汉兵丁,总计 9000 余人前往讨伐。次年春天,邪龙县的 “昆明夷” 首领卤承等人响应征召,率领部族和各郡土兵阻击哀牢王类牢于博南,最终斩杀了他,并将其首级送往洛阳。在东汉王朝哀牢王类牢死后,部分濮人被迫南迁至其他地区。到了蜀汉照烈帝时期(公元 221 年至 223 年),永昌郡没有太守,吕凯作为功曹代理蜀郡王伉保护边境。然后,在东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丞相亮南征时,任命吕凯为云南太守,王伉为永昌太守,两人都被封为特亭侯。同时,李恢将数千濮人迁至云南一带(今祥云及附近各县)。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年(公元 297 年至 299 年),在所谓的 “南夷作乱” 中,永昌的濮人部分再次向南迁徙至永寿(今凤庆、镇康、临沧一带)。
    • 唐代:澜沧江以西的地区有多个部落,大约有 20 多个不同的族群,包括望苴子、望外喻、朴子、木棉濮、赤口濮、黑僰濮、黑齿、金齿、漆齿、绋面、寻传、么些、穿鼻、裸形等。其中,望、望外喻、望苴子实际上是同一个族群,后来演变成了佤族。而 “朴子” 后来就是蒲人,即布朗族。
    • 宋代:大理国兴起并基本继承了南诏国的统治范围,后来又被傣族先民所侵占,导致原本居住在开南的濮人和窝尼(今哈尼)被迫南迁。
    • 元明时期:居住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景谷、镇源等地的布朗族先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显著进步,而封建王朝的统治也日益加深。元朝先后将濮人居住的昌宁县的枯柯甸、凤庆的庆甸,以及镇康的南窝蒲蛮、黑僰等地纳入自己的政府管辖,并设立了路、府、州、县。根据《元史》的记载,元统三年(1262 年)平定了开南(景东)、威远(景谷);至元十二年(1275 年)设立了开南州、威远州,隶属威楚路;泰定三年(1326 年),“扑蛮来附”,于是设立了顺宁府。此后,居住在澜沧江以西的永昌府及其所属的凤溪和施甸两个长官司的一部分濮人,已经与汉人有了较多的交往,甚至有些人已经汉化。《云南通志》中记载:“今近域居者,咸纂汉俗,而吉凶之礼,多变其旧”;《滇略》卷九中也记载:“蒲人…… 永昌凤溪、施甸二长官司以十五喧三十八寨皆其种也。…… 皆勤力,耐劳苦,事耕锄,所种荞麦、棉花、黑豆。知汉语,通贸易。” 但澜沧江以西的大部分山区的濮人仍然过着很原始的生活。当时居住在澜沧江以西山区的扑子蛮还没有从事农业,主要以狩猎为生,并且存在原始的掠夺行为。到了明代,该地区的濮人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 清代:濮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相似,但在经济上逐渐结束了原始的游猎生活,开始进行农耕,并建立了固定的村寨。清道光《云南通志》记载,濮人即蒲蛮,分布在顺宁、澄江、镇源、普洱、楚雄、永昌和景东等七府。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 年)的起义是最大的一次,由墨江哈尼和布朗等族发起的。起义的首领是田四郎(也叫政),有几千人参加了起义,曾占领了镇源和墨江的大部分地方,并进行了七八年的斗争。
    • 近代时期:1940 年左右,西双版纳西定地区的布朗族居民在拉祜、哈尼等少数民族的帮助下,奋起反抗国民党军队的残暴统治,并击溃国民党政府派出镇压的军队。布朗族人民还不断反抗傣族土司和本民族当权头人的统治。1943 年西定曼瓦寨的布朗族人民,进行了反抗头人征粮的斗争,群众拒绝交粮,最后将大小 18 个头人的反动统治全部推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