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由来和历史发展

 土家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由来和历史发展如下:
  1. 族源
    • 巴人说:这是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土家族被认为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古代巴人活动在川东、鄂西一带,廪君蛮是巴人的一支。从一些历史记载和文化特征来看,唐代刘长卿、刘禹锡等人反映湖南风习的诗词中提及的 “巴人” 与土家族有一定联系;湘西土家族自称 “毕兹卡” 与历史上巴人聚居地的一些地名存在对音或转音关系;巴人与土家族同样崇拜白虎;巴人的主要姓氏与土家族一些大姓有沿袭关系;个别巴语词汇仍保存在今日土家语当中。
    • 土著说:最早由谭其骧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部分湘西地方学者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永顺、保靖土司都是土生土长的 “蛮人”,湘西龙山里耶、泸溪浦市、大庸古人坝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湘西最早的土著先民居住地,土家族是以古代土著居民为主融合后来进入该地区的巴人、汉人而形成的。
    • 乌蛮说:1981 年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提出这一观点,随后有不少学者支持。根据《复溪州铜柱记》记载,贵州境内一直有 “毕兹” 族,与土家族自称相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 “乌蛮” 曾侵入贵州,当地的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而成为 “白罗罗”,一部分被迫迁入湘西,乌蛮的一支即白倮倮迁入云南后成为彝族的一支,其语言、歌舞、丧葬仪式、禁忌等与土家族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认为土家族是以由贵州迁入的乌蛮为主融合土著人、巴人而形成的。
    • 賨人说:最早由学者田荆贵提出,他从土家族的自称、语言、风俗等八个方面论述了土家族与古代賨人相似之处,明确提出土家族是古代 “賨人” 的观点。
  2. 历史沿革
    • 周秦时期:周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就开始了行政建置。公元前 11 世纪武王伐纣,巴人以 “勇锐” 著称。武王克商后,分封亲族姬姓于巴地,名巴子国。战国初期,巴国在与楚、秦等诸侯国的战争中势力渐衰,为秦国所灭,秦置 “巴郡”,并以 “巴氏为蛮夷君长”,秦灭楚后又置南郡、巫郡、黔中郡。这一时期,巴国脱离原始氏族公社阶段,经济上除渔猎外出现原始农业,与中原内地联系加强。
    • 汉朝到唐宋时期:西汉继续沿用秦朝羁縻郡县制并加以推广,把土家族地区更名为武陵郡,委任当地巴人大族首领治理。唐朝初年,彭水蛮等土家族先民先后归服于唐,唐朝令土家族各部首领治理其地,建立羁縻州县制度。唐末五代十国期间,土家族地区大小蛮酋相继而起。宋初,湘鄂渝黔边的土家族首领先后归服宋朝,宋王朝对土家族继续推行羁縻政策。这一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逐渐向前发展,已迈入封建领主制经济,但发展不平衡,接近汉区的地带发展较快,聚居的边远山区发展较慢。
    • 元至清初: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设立了数十个土司,土司世代承袭。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土家族地区的稳定,也加强了土家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 清雍正五年后: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实行 “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进行管理。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土家族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 近现代发展
    • 清末到解放前夕:土家族人民不断进行反压迫的斗争。
    • 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 10 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份;1957 年 1 月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此后,来凤土家族自治县、鹤峰土家族自治县等陆续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实施。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交通、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