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由来和历史发展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由来和历史发展如下:
  1. 族名由来
    • 源自地名:“毛南” 之称最初见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 - 1189 年)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书中提到的 “茅滩”“茆滩” 等地名就是今天毛南族聚居的地方,即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南丹县,以及与之相邻的贵州荔波县。后来的汉文古籍、碑文亦用同音异字 “冒南”“毛难”“毛南” 等记载该地区及其行政单位名称,如元明时代称 “茆滩团”“茆滩堡” 等。
    • 民族自称:广西毛南族自称 “阿难” 或 “哀南”(单称)、“窘南”(众称),在毛南语中是 “这个地方的人” 的意思,译成汉语为 “毛南人”。壮族人称毛南族为 “布南”“稳毛南” 等,译意也是 “毛南人”。贵州的毛南族自称 “哎绕”“印吞”“哎吞” 等,也是 “本地人”“自己人” 的意思。
  2. 历史起源
    • 民族融合说:一般认为毛南族与布依族、仫佬族、仡佬族等南方民族有渊源关系,都是由岭南百越的支系发展而来,是骆越、僚人、伶人、佯僙人、苦亻卖伶等民族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融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
    • 外来说与土著说:学界与毛南族群众对于毛南族民族起源有外来说与土著说两种说法。外来说认为毛南族先祖为元末明初时期从湖南、山东、福建等地因做官、避难和经商来到广西毛南地区定居;土著说则认为毛南族是由毛南族聚居地的土著民族发展而来,在其发展历程中也融合了部分外来民族。
  3. 历史沿革
    • 唐宋时期:现今毛南族分布的地区在唐代被统称为 “蛮地” 或 “峒地”,在此生活的少数民族被称为 “生蛮”。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 年)始拓 “生蛮”,设置环州等。宋代废环州,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智州改为河池县,增设南丹州,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这一时期,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商贩往来频繁,推动了毛南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部落之间常有掠夺,宋朝廷以蛮夷滋事为由派兵镇压,引起毛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的多次联合反抗。
    • 元朝:元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今毛南族聚居区庆远府归附元朝。元朝在广西、贵州地区大规模屯田,推动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 明清时期:毛南族地区隶属于庆远府管辖,明代统治机构设置严密,清代对毛南族地区驻防力量增强。这一时期,毛南族聚居地区的手工业有所发展,苎麻布、赤麻布、毛南族竹笠等手工制品广受欢迎,民间开矿炼锡技术逐渐成熟。明清时期朝廷还在毛南族聚居地区设立书院、社学等,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近代:自清末民初开始,毛南族地区农业与饲养业不断发展,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西南部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对毛南族人民产生了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毛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与各族人民一同组织成立了抗日人民游击队。
    • 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 7 月经过民族识别,毛南族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称为 “毛难族”;1986 年 6 月根据本民族意见,国务院批准将其族称改为 “毛南族”。此后,毛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