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基诺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如下:
  1. 族源
    • 土著说:基诺族发祥于司杰卓米,它是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座海拔近 1440 米的高山,现在称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两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乡补元行政村的乌优支系居民,回顾祖先迁徙路线,都不约而同地把发祥地指向这座高山。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基诺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诺山及周围地区。传说最早居住在 “杰卓” 的是一个寡妇,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结婚,后来人口繁衍,便分化出两对寨子 —— 可以通婚的两对氏族集团。第一对寨子是词通和曼锋,词通是 “父寨”,曼锋是 “母寨”,往后他们又发展出曼雅、窝庄、回真、生牛等 10 个儿女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诺山的前半山。另一对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飘(母寨),其繁衍的儿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为后半山。儿女寨的世系至今可考。
    • 南迁说:基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迁徙时曾经过昆明和峨山县的 “没且竜”,后又辗转至西双版纳的勐遮和勐养,最终定居于基诺洛克(基诺山)。其祖先是诸葛亮南征时被丢落的士兵,因此也被称为 “丢落人”。据传,基诺族是孔明南迁时的士兵,但由于贪睡错过了队伍,虽然后来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盖房,这些 “丢落人” 逐渐在此定居。
  2. 历史发展
    • 清朝之前
      • 基诺族最早的隶属关系可以追溯到 1160 年,叭真统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龙金殿国时,基诺山即为叭真王族的世袭领地。
      • 元代开始,西双版纳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元朝政府在云南设置行省后,在此设立彻里路,委任傣族土官进行统治。明代改置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基诺山也隶属其辖地。
    • 清朝
      • 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清政府设立普洱府,所属地区包括 “六大茶山及橄榄坝江内六版纳地”。大批汉族人民和商人进入包括基诺山在内的六大茶山种茶,普洱茶远销各地,普洱成为滇南的一大重镇。清政府在今基诺山的司土寨设立 “攸乐同知”,并批准修建攸乐城,但因 “烟瘴甚盛”,自然条件恶劣,驻军和行政官吏死亡颇多,雍正十三年,攸乐同知被裁去,驻军也撤离基诺山。此后,基诺族的社会停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
    • 民国:国民政府曾将基诺山归小勐养乡管辖,后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诺族上层头目中任命保长、甲长,基诺山区形成 “三位一体” 的政治组织。
    • 新中国成立后
      • 1979 年 6 月 6 日,国务院正式将基诺族确定为中国第 56 个民族。基诺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基诺山寨逐步取消了村寨长老管理制。
      • 近年来,基诺族人民因地制宜,积极对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粮食种植,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基诺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