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是分布于中国、缅甸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其由来和历史发展如下:
- 族源:
- 古代濮人后裔:德昂族属南亚语系民族,是古代孟 - 高棉族群后裔的一部分,也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他们的先民 “濮人” 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中国史书将其称为 “百濮” 民族中的一支,在新石器时代属有肩石器文化圈,生活在今澜沧江、怒江中游到楚雄星宿江等广袤的区域里。
- 历史发展:
- 秦汉至隋唐时期:
- 秦汉:德昂先民逐渐从濮人中分化出来,当时被称为 “苞满”。
- 东汉:滇西南哀牢地区的濮人部落被称为 “闽濮”,其生活区域在东汉永昌郡一带,即今德宏州、保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一带。
- 隋唐:德昂族的先民从闵濮中分化出来,被称为 “朴子蛮”“茫蛮部落” 等。唐贞元十年(794 年),茫人部落成为南诏国的国民,南诏统治者采用羁縻政策统治茫人,此时茫人部落以农业为本,已超越了血缘部落阶段,发展到地区部落阶段。
- 宋元时期:
- 在宋朝和大理国时期,茫人部落之一有金套包牙齿的习俗,金饰齿在茫人中日益普遍,后演变为部落名称,金齿也成了茫人的俗称。宋朝时期金齿逐渐摆脱大理国的控制,在公元 11 世纪中期或后期,金齿在滇西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元代史书称为 “金齿国”。其辖区包括了保山、临沧、德宏、思茅和西双版纳等地,以及缅甸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西部的广袤地区。
- 元朝时期:对金齿民族进行军事征服,经过长年对金齿地区的征服和深入,金齿奴隶主制度瓦解,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迅速发展。到了元代中期,德宏地区的傣族逐渐强盛,德昂族被迫逐渐向山区迁移。
- 明清时期:
- 经过元、明两个朝代的发展,原来统一的金齿民族相互之间出现明显的区别,德昂族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但作为单一民族被载入史籍已是清初之时,清乾隆《东华录》中写做 “波龙”“波笼”,光绪《永昌府志》写做 “崩龙” 等。
- 明代,中央政府封傣族刀姓为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傣族土司又封德昂族头人为 “老”,以代表土司管辖德昂族人民,于是德昂族先民成了傣族土司的属民。
- 清嘉庆年间,傣族土司强占了德昂人的许多田地,引发了德昂族的反抗。清嘉庆十九年冬(1814 年),德昂族首领塔岗瓦领导了起义,但最终失败。明末清初,大批景颇族迁入德宏山区后,因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和德昂族常发生纠纷乃至武装冲突,迫使陇川、瑞丽境内的德昂族大批迁离。
- 近代:德昂族与景颇族等各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云南西部地区领土的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中国德宏地区,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各族人民组织的游击队,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多次斗争。
-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德昂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针,对德昂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德昂族民族乡的建立,也标志着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同样行使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其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今,德昂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市的隆阳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现称芒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市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独特的茶文化、腰箍文化等都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1985 年 9 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崩龙族” 正式改名为 “德昂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