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如下:
- 族源:
- 多种民族融合说:在古代,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及泽拉夫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土著部落和部族。公元前后,一些突厥语部落进入该地区,与当地印欧语系民族逐渐融合。到 6 世纪后半叶,随着中亚绿洲地区并入突厥汗国,大批突厥部落迁入,使该地 “突厥化” 趋势加强。其中,操突厥语的葛罗禄人是乌孜别克族的重要族源之一。之后几个世纪,这些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与定居的操东伊朗语的居民相互影响、融合,“突厥化” 的文化逐渐占了上风,这些 “突厥化” 的部族和民族构成了形成乌孜别克民族的基础。
- 金帐汗国影响说:1235 年,术赤次子拔都建立金帐(钦察)汗国,其部落中少部分人也是构成乌孜别克族族源的一部分。11 - 12 世纪形成了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部族统治,但 12 世纪末乌兹别克族统治被推翻。15 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部分居民迁到楚河流域,留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来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人,组成了乌孜别克联盟。
- 历史发展:
- 汗国建立与迁徙:
-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乌孜别克联盟中的游牧部落南下,进入中亚农耕区,占领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和塔什干等城市,和当地操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相互融合。不过,乌孜别克部落联盟中的许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称。历史上,中国对中亚乌孜别克人的称呼也大都冠以地名,如撒马尔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
- 乌孜别克人在中亚定居后,相继建立布哈拉、希瓦、浩罕三个汗国,同时积极向四周扩张,部分进入伊朗,部分到达伊犁边境或更远的地区。
- 与中国的交流:
- 元朝时期,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古代 “丝绸之路” 经新疆到中国内地经商。
- 16 世纪至 17 世纪,乌孜别克人商队以新疆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和各种土特产等,有的还将货物转销至内地,从此开始居留于新疆一些城市,且人数逐年增多。
- 18 世纪 50 年代,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集团的叛乱,与浩罕建立外交关系后,除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之外,南疆其他城市甚至北疆也都有了定居的乌孜别克人。在不同时期,直到 20 世纪初,仍不断有安集延人迁入并定居新疆,这些人中有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
- 近代变迁:
- 19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成为帝国主义垂涎之地。英、俄两国对新疆展开激烈争夺,这直接影响了久已从事商业的乌孜别克族,使他们的社会经济发生急剧变化,商业活动受到冲击,手工业也逐渐衰落。
-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乌孜别克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样,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其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得到保护和尊重,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
如今,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如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